在科研实验室的灯光下,在工厂检测室的操作台旁,当科研人员、检测工程师们拿起国产仪器,满心期待它能精准助力实验与检测时,偶尔会遇到这样的情况:数据稳定性稍显不足,部分功能与预期有偏差,或是遇到疑问时,技术支持的响应不够及时。这些细微的体验差异,让国产科学仪器与进口仪器之间的距离,在实际使用中被悄悄感知。当下,国产科学仪器正努力前行,那它与进口仪器的差距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?又将在何时能摆脱 “低端” 的印象,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?
国产仪器与发达国家仪器差距在哪?
1、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差距
核心部件依赖进口,这是国产仪器最突出的短板,直接影响仪器的精度、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高端仪器的核心零部件(如传感器、芯片、精密泵阀、光栅、激光器、高精度电机等)严重依赖发达国家,于是就出现了尴尬现象。
2、研发能力与创新体系差距
仪器研发需以物理、化学、材料等基础学科为支撑,国内企业受市场竞争和资金压力影响更倾向于短期见效的应用开发,追求 “短平快” 的仿制或改进,难以形成原创性突破。
国际巨头通过数十年积累构建了严密的专利体系,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容易陷入专利侵权风险,自主创新空间被压缩。我们中国虽然专利数量快速增长,但专利质量和原创性还略显不足(大部分是仿制优化)。
3、产品性能与功能差距
在高端分析仪器领域,国产仪器的性能如精度、灵敏度和检测限指标与国际品牌存在明显差距。另一方面国内仪器企业的优势集中于中低端产品(如基础型天平、pH 计),在高端领域(如透射电镜、扫描电镜、光刻机、高端质谱仪)几乎完全依赖进口。
4、产业链与生态配套差距
国产仪器上游供应链在高精度陶瓷、光学玻璃等特种材料的性能稳定性,以及五轴加工中心、高精度光刻机等精密加工设备的自主供给上存在短板,同时在数据处理、图谱解析等配套软件算法的功能丰富度、稳定性及精度上,与国际品牌也有明显差距。
5、市场信任与品牌影响力差距
在科研、医疗、高端制造等高端领域,用户因对性能可靠性的高要求更倾向于选择经长期验证的国际品牌,形成 “进口依赖”,而国产仪器在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性(尤其偏远地区响应与技术能力)、行业标准话语权及品牌推广成熟度上均存在明显不足。
国产仪器vs进口仪器差距有多大
根据仪器信息网统计2024年国内仪器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得出:国内仪器行业4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6265.59亿元,较2024年缩水120.47亿元,平均市值约为149.18亿元。迈瑞医疗以2759亿元的市值稳坐榜首,但仍和全球仪器巨头赛默飞相差4倍,若将国内仪器行业上市的42家企业的市值相加,仍与赛默飞存在约4674亿人民币的差距。2024年年报分析详情见文章:2025年国产仪器厂商市值排行榜:“榜一”离赛默飞还有多远?
国产仪器,何时撕掉“低端”标签
其实从更长远的时间视角回望,曾处于劣势的一端在竞争中胜出后会逐渐改善,粗糙低端的产品也会升级为优质好物。历史也在不断的重复着:德国制造、日本制造,过去一度被贴上劣质商品的标签,如今却成了高品质的标杆。
“德国制造”(Made in Germany)标识的起源并非德国主动打造的品牌,而是 19 世纪末英国贸易保护主义下的强制举措。 德国工业迅猛发展,大量商品涌入欧洲及英国市场。这些产品价格低廉,质量却逐步接近甚至超越英国同类商品,引发英国制造商的强烈不满。当时的大英帝国虽仍坐拥广阔殖民地、姿态傲慢,实则国力渐衰,对德国的崛起充满戒备,难掩傲慢下的焦虑与心理落差。(似曾相识的一幕)
1887 年,大英帝国因德国工业崛起带来的竞争压力,通过《商品标记法》强制进口商品标注原产地,尤其要求德国商品标明 “Made in Germany”,目的是打压德国制造的声誉,引导消费者抵制外国商品。但这一打压并未奏效,随着德国在化学、机械、光学等领域持续创新,其产品质量迅速赢得国际尊重,让 “德国制造” 从带有敌意的标签蜕变为品质的象征。
而中国制造在科学仪器领域,无疑也会走过相似的发展路径。中国制造最初从承接大量低端制造订单起步,之后逐步向中高端市场升级;如今产业链已日趋完善且拥有足够韧性,加上国家政策的推动,基础研究、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支持下,品牌意识与品质追求也必然会随之不断提升。
实验室中,科研人员们捕捉到的每一个细微差别,都将化为驱动技术前行的强劲动力;而市场价值榜单上的差距,也终会在持续不断的创新投入中逐渐拉近。当国产仪器在基础研究的沃土中扎下深根,在市场竞争的磨砺中锻造出过硬品质,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赢得用户真心,曾经被扣上的“低端”帽子,自然会被“优质”、“可靠”和“创新”这些新标签所取代。